头颈癌:现状、诊疗与未来展望
2025-09-05
恰逢世界头颈肿瘤日(7月27日)刚过,一则“牙齿不明原因持续疼痛可能是头颈癌信号”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1]。中国抗癌协会的癌症数据统计令人警醒:我国头颈癌新发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新确诊患者约14.6万,死亡病例近8.1万[2]。
头颈癌包含鼻咽癌、喉癌、口腔癌等多种类型。其初期症状,像反复牙痛、口腔溃疡长期不愈、声音嘶哑、吞咽不适以及颈部无痛肿块等,很容易被误当成“上火”“咽炎”或者普通牙病。这种误判常常导致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情况往往较差。而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提高头颈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专家提醒,若出现上述持续不缓解的症状,千万不要拖延或自行“诊断”,应及时前往耳鼻喉科、头颈外科等专科就诊,通过内镜、影像学、病理检查等手段明确病因,做到早排查、早干预,降低风险。
头颈癌早期隐匿性特征、诊疗要点、早期精准诊疗策略、局部晚期综合管理的新进展,以及应对晚期或复发/转移性头颈癌的临床挑战。接下来,笔者将与大家一同探讨这些问题。
头颈癌基本概况
头颈部肿瘤(Head and neck cancer, HNC),即头颈癌,是全球第七大常见癌症[3 - 4]。其中,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最为普遍,占比超过90%[3]。其发病主要与吸烟、酗酒以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pstein - Barr病毒(EBV)等致癌病毒感染有关。依据我国2022年的流行病学数据,头颈癌的发生率位居第8位,死亡率位居第7位[5]。头颈癌患者的预后和疾病分期紧密相连:30% - 40%的早期(I/II期)患者通过手术或放疗能够治愈,5年生存率可达70% - 90%[6];然而,由于头颈癌首发症状较为隐匿,超过60%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III/IV期),伴有大肿瘤、局部侵犯或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大幅降低[7]。
尽管头颈癌的诊疗技术不断进步,但仍有超过65%的HNSCC患者会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4]。目前,头颈癌的治疗已从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发展为包含免疫、靶向及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新兴手段的综合治疗体系。
在传统治疗中,手术是早期患者的主要根治手段,但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容貌和功能;放疗与化疗则多用于局部晚期或无法手术的患者,虽能控制肿瘤,但会伴随黏膜炎、骨髓抑制等副作用。而以程序性死亡受体 - 1(PD - 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为复发转移头颈癌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药物联合放化疗提高了疗效;ADC等前沿疗法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在此形势下,多学科团队(MDT)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定个体化综合方案,如手术联合放化疗、免疫联合化疗等,有望在平衡疗效与功能的同时,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风险并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头颈癌的筛查与诊断
当前,头颈癌的筛查主要朝着“高危隐匿症状精准识别”和“筛查窗口期前移”两个核心方向发展,目的是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显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在诊断方面,头颈癌的临床和影像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准确的诊断和分期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患者的预后。为规范诊疗流程,推荐采用分级诊断策略。此外,头颈癌的病理学诊断对于分期诊断和治疗选择至关重要。无论是活检还是穿刺标本,首先要依据组织形态学确定良恶性及组织学类型,必要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早期头颈癌的治疗早期头颈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放疗及药物治疗等。这些方法旨在彻底根除肿瘤、提高患者生存率,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功能、保护外貌,减少治疗相关的副作用,进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局部头颈癌的诊疗局部头颈癌的诊断需依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活检及实验室检测来明确分期与分型。治疗则根据肿瘤分期和患者个体情况,以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为核心,并强调多学科协作,兼顾根治与功能保全。
晚期复发/转移(R/M)头颈癌的诊疗由于HNSCC发病部位隐蔽,早期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即便采用多模式治疗,R/M HNSCC患者的整体预后仍不理想,5年生存率仅为30% - 50%,且有50% - 60%的患者在2年内会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3]。
目前,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等新兴疗法的发展为晚期头颈癌患者生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带来了希望。但患者治疗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PD - L1表达水平及肿瘤突变负荷(TMB)是关键生物学指标,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与依从性也至关重要。总体而言,肿瘤分期较早、PD - L1高表达及TMB高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头颈癌的姑息治疗头颈癌姑息治疗是一种以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的临床治疗方式。它通过多学科协作,系统控制肿瘤及其治疗引发的各类复杂症状,包括疼痛、呼吸困难、营养不良及心理压力等。
我国头颈癌发病率持续上升,防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其早期隐匿症状和高误诊率是提高治愈率的主要阻碍。随着免疫、靶向等新兴疗法的突破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深化,早期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晚期患者预后也有所改善。然而,当前公众对头颈癌高危症状(如长期牙痛、吞咽困难)的认知亟待加强,定期筛查与早期干预是关键。未来,应持续推进头颈癌“早筛早诊”,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平衡疗效与生活质量,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